“一老一小”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,事关民生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。澧田镇从党建引领、资源盘活、服务创新等方面入手,以解剖麻雀的方式,选择华山村作为试点,探索当前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。
建设背景
随着城市化和老龄化加速,人口结构变化,乡村家庭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。留守老人、儿童成为当前乡村人口的主体,他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直接关系到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。在这一背景下,如何解决好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生活照料、教育成长等问题,成为乡村社会治理亟需直面和破解的重要课题。
主要做法
一是听民意。华山村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,组织23名党员深入开展“入户听诉”,收集意见建议105条,其中有98.6%的群众关注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、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医疗服务,同时也重视留守儿童学习辅导、兴趣培养及心理健康。二是解民忧。为解决留守老人、儿童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,华山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由村党支部牵头,积极向上争取民政资金30万元,改造闲置小学,建成集生活照料、文化娱乐、就近就医、帮办代办及儿童服务于一体的“一老一小幸福院”。积极协调永新县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出资开办长辈食堂,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用餐服务。长辈食堂的开办让幸福院增添了浓浓的烟火气。三是暖民心。华山村以党员先锋志愿服务为抓手,在幸福院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定期由党员先锋组织留守老人、儿童开展观影、绘画等文明实践活动;推行党员先锋“帮办代办”服务,帮助留守老人代办医保、社保等民生服务事项,让他们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。
取得成效
一是解决了老人的营养餐问题。民以食为天,乡村老人年龄偏大,平时买菜做饭不方便,自从开办了长辈食堂,每天都能提供营养均衡的热乎饭,解决了老人“做饭难”、“吃饭凑合”的问题。该村87岁的刘秀媛,是一位独居老人,自己买菜做饭十分困难,现在来长辈食堂直接可以吃上免费的中、晚餐。
二是降低养老成本释放劳动力。长辈食堂收费标准远低于自己买菜做饭的成本,能够更好地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,也可以让子女安心在外务工,无需返乡照顾老人。该村83岁的周喜英,丈夫杨立山常年卧病在床,必须要有一个子女在家看护,自从他俩在长辈食堂用餐,不仅减轻了她自己的负担,还不用子女陪在身边照顾。
三是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。幸福院成为了老人们茶余饭后拉家常的重要场所,有效缓解了他们的孤独感,老人们相互之间有了情感陪伴。志愿者定期组织棋牌、集体观影、唱歌以及集体过生日等活动,丰富了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。该村76岁的周冬媛,也是一位独居老人,经常会去幸福院唱红歌,她感觉乡村生活不再无聊了。
四是降低老人的居家安全风险。老人每天在幸福院活动,便于掌握他们生活动态,还有村医定期巡诊、血压监测、用药指导,提供健康管理,降低了老人的意外风险。该村87岁的贺声华,有一天晚上没有来食堂吃晚饭,村干部及时前往家中查看,发现他摔倒在家,幸好并无大碍。
五是保障乡村儿童的健康成长。邀请县民政局、社工服务中心等部门,举办科普、绘画等活动,弥补乡村教育短板。志愿者提供情感陪伴,有效缓解儿童孤独情绪,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。今年以来,共计举办各类儿童活动6场次。
六是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。现在幸福院变成了村民们的大家庭,他们更愿意来这里商事议事,打通了基层治理“最后一米”,村委会的凝聚力更强了。每到旱季,该村生活用水容易出现短缺,村民们来到幸福院找长辈们一起商量,决定修建蓄水池。最终,在村委会的帮助下,协调了项目资金,建成蓄水池一座,确保村民在旱季也能用上干净、安全的水,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