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新:革命血脉里的深情印记
文/刘灿华
近来心中总萦绕着些思绪,趁着闲暇,踱步至仰山公园。登上新建的忠义塔顶远眺,罗霄山脉的群峰如铁铸般嶙峋冷峻,尽显天地的雄浑与沧桑。那起伏的峰峦,仿佛是大地凝固的史诗,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风雷。
目光不经意间下移,永新县城一带便如一幅温婉的江南画卷,在大地上徐徐铺展。少有的平旷田畴,柔和地舒展于峻岭环抱之中,形成奇异的对照。谁能想到,这片看似寻常的山水,竟是当年毛委员口中“比一国还重要”的命脉所系?
它沉默地承载过无数灼热的血、沉重的希望,是那段铁血岁月最忠实的见证者。这片土地孕育的儿女,仅在新中国授衔的将军就有四十一位,如星辰闪烁于历史的夜空。而贺子珍——这位从永新走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位女战士,以一身戎装闯过枪林弹雨,她的坚韧果敢,早已与这片土地的筋骨融为一体。
回溯往昔,那是怎样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?山间的红军腹中常饥,衣衫褴褛,而永新这片沃野,便成了他们活命的指望。收获时节,金黄的稻谷被割下,堆成小山,空气里弥漫着令人心安的稻香,那是土地对子弟兵最深沉的慰藉。
油茶籽榨出琥珀色的灯油,在漫漫长夜里,微弱的光晕便温柔地抚平了革命者紧蹙的眉头。吱呀作响的粮车,缓缓碾过蜿蜒的山道,载着沉甸甸的谷米驶向茨坪,恰似生命的血脉向心脏输送着生气。没有永新这“粮仓”,红军的筋骨,或许早已被饥饿蚀尽了根基。这里的每一粒稻米,都浸透着土地对革命的厚爱与滋养。
永新,更是红军的骨血所来之地。旧时代的重压下,三十万男女如困于泥潭,心中对光明的渴望,早已堆积如干柴,只待星火点燃。革命号角一响,青年们便毅然丢下锄头,汇入那改天换地的红色洪流。
我的伯父刘秋苟,便是其中一员。十六岁的他,怀揣着对光明的朴素向往,奔赴井冈山,成为一名号手。那把黄铜军号,曾在山间吹响冲锋的激昂,也在营地的晨昏唤醒战友迎接新的战斗。伯父最终将年轻的生命留在了长征路上,可那军号的余音,仿佛仍在岁月深处回荡;他临别时那坚定的眼神,似乎穿越了时空,正凝视着我们今日的安宁。
在这奔涌的洪流中,贺页朵的身影也熠熠生辉。这位永新县北田村的榨油坊老板,在革命思潮的激荡下,心中沉睡的火种被点燃了。1927年大革命失败,白色恐怖如浓雾般笼罩,他却毫无畏惧,秘密投身农民武装。那间熟悉的榨油坊,成了他最好的掩护。每一次情报传递,都如同在刀尖上行走,他却从未退缩。
1931年1月25日,在榨油坊昏黄的油灯下,他对着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入党。识字不多的他,入党誓词是请人代写的,上面还有错别字。可这丝毫未减损誓词的分量,那歪斜的字迹,恰是他赤子之心的最质朴证明。他将这份誓词,如同最珍贵的信仰,深深藏于榨油坊的隐秘角落,在最黑暗的日子里,用生命守护着它。
无数如贺页朵这样的永新儿女,眼中跳动着同样的坚定光芒。妇女们则在昏黄的油灯下,默默缝补着战士的军装。针线穿梭,细密的针脚如同岁月织就的坚韧之网,将对战士的关怀、对胜利的信念,一针一线细细缝入。永新,正是以她儿女的生命与热血,滋养着革命的幼苗,让那微弱的星火,得以在这片人心的沃土上迅速燎原,终成烧透沉沉黑夜的熊熊烈焰。
这里,亦是一扇血染的门轴。永新扼守湘赣咽喉,七溪岭层云叠嶂,龙源口地势险峻如铁关。当白军两师之众如浊浪般汹涌压境,红军依托这天然屏障,布下了天罗地网。刹那间,喊杀声、枪炮声撕裂山谷,震得天地失色。鏖战过后,山间草木尽染赤红,那座质朴的石桥上,斑驳的血迹凝结成历史的一个惊叹号!它无声地宣告:这扇门轴,虽经重锤万击,终未被撞开!战士们的热血,浇铸了这方土地的尊严。
然而,命运多舛。一次错误的决策,竟使红军主力调离永新,奔赴湘南。门户顿开,敌军如黑潮般涌入。永新失守,井冈山顿成孤岛,那刚刚燃旺的星火在重压下摇曳欲熄。此时才痛彻心扉地领悟:所谓“大力经营”,绝非仅仅是占据土地,而是血肉相连、军民一体!人地相依,如鱼之于水,一旦撕裂,便是山河失色,锥心之痛。
如今漫步永新城中,昔日的刀光剑影早已被市声熙攘取代。行人如织,笑语喧阗。但青苔悄然爬上了石桥的旧痕,稻浪深处,仿佛仍有低语在风中流转。田间劳作的农人,黝黑的脊梁弯向土地,依然如大地般坚实厚重,无声地传承着这片土地的精神密码。
我在永新的街巷间缓缓穿行,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回响之上。在这看似寻常的一草一木、一砖一石间,我终于触摸到了“经营”二字那滚烫的、血肉相连的深意。革命,从来不是腾云驾雾的幻梦,它必须深深扎根于泥土,与大地同呼吸,与人民共命运。永新的泥土深处,埋藏着革命赖以生存的根须。这里的每一寸土地,都浸透了先辈的赤诚;每一个平凡的名字,都曾为那理想的晨曦添过薪火。正是这深植于泥土、流淌于血脉的深情,让星星之火得以保存,终成燎原之势,照亮了东方的长夜。
禾河两岸,清风拂过面颊,带着泥土与禾苗的清新气息。回望那片平旷的田畴,它不再仅仅是地理的存在,而是一部沉甸甸的、用血与火、爱与牺牲写就的无字之书。书页间,伯父的军号声、贺页朵珍藏的誓词、妇女灯下的针线、龙源口桥上的血迹……汇成永新这片土地深沉而永恒的脉搏,在岁月长河中,持续叩击着后来者的心房。
-关于作者-刘灿华,江西永新人,退休教师。爱好古诗词,中国诗词研究会、江西省诗词学会、庐陵诗词学会会员。永新县老年大学诗词班授课老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