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热点

彭艳花:善行如梅暗香远+爱心似火暖人间

不期人赞暗香浮,自有温情暖岁寒。在江西省永新县高溪乡梅花村横石自然村,有一个名字总被人提起——彭艳花。1990年11月,梅花正盛开的时节,她出生在一个光荣的家庭…

不期人赞暗香浮,自有温情暖岁寒。在江西省永新县高溪乡梅花村横石自然村,有一个名字总被人提起——彭艳花。1990年11月,梅花正盛开的时节,她出生在一个光荣的家庭里。爷爷彭宜先是一位立过战功的抗美援朝退伍老兵,也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。


从小,彭艳花就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长大,爷爷常讲起战场上的故事:如何保家卫国,如何在冰天雪地里和战友们互相扶持。这些故事像种子一样,在她心里生根发芽。她渐渐明白,做善事、献爱心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,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动。她不图名、不谋利,不管对方是男是女、是老是少,也不管是远是近,只要看到别人有难处,她就想伸手帮一把。用她自己的话说,“解人之难,救人之急,雪中送炭就是最好的爱心。”


长大后,彭艳花去了广东在电商领域创业,但这份信念始终没变。她总说,爷爷教给她的不是大道理,而是实实在在的做人本分——看到别人受苦,自己就不能装作没看见。这份朴实的心态,让她在平凡的日子里,做出了许多不平凡的事。

彭艳花:善行如梅暗香远+爱心似火暖人间

地震来袭,她第一个冲上前

2023年12月,甘肃地震的消息像一声惊雷,传遍了全国。那时,彭艳花还在广东打工,白天忙完活计,晚上刷手机看到新闻,心里一下子就揪紧了。画面里倒塌的房屋、无助的灾民,让她想起爷爷讲过的抗美援朝岁月——那时候,战士们在前线吃苦受累,为的就是保护老百姓平安。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,心想:“我现在日子过得去,能不能做点啥?”


第二天一早,她就行动起来,通过手机捐了1166元给甘肃灾区。这个数字不是随便选的,她特意凑了个“1166”,寓意有了党和政府关心,灾民们一切会六六大顺。钱不多,但这是她省吃俭用攒下的,她说:“就当是给远方亲人送点温暖吧。”


没过几天,她又想到自己老家永新县还有需要帮助的人。于是,她联系上永新县慈善会,捐了1288元。这个数字带着“88”,她笑着说:“希望家乡事事顺利,大家日子越过越红火。”捐款后,她没跟人多提,只觉得心里踏实。没想到,当月20日,她收到一份从甘肃寄来的《公益捐赠证明》,上面写着感谢她为“思源工程”驰援甘肃出力,还授予她“公益积极分子”称号。


彭艳花拿着那张纸,看了又看,最后小心收进抽屉里。她跟丈夫说:“这不算啥荣誉,就是提醒自己,以后还得继续做。”其实,她打工的收入不算高,每个月省下的钱有限,但遇到这种事,她从不犹豫。用她的话说:“钱花了还能挣,可帮人的机会错过了,心里会留个疙瘩。”


陌生老人,她当成自家人


彭艳花的善心不只体现在捐款上,更多时候,她看到身边人有难处,就直接伸手帮一把。去年,她在抖音上刷到一个视频,一位老人因为车祸严重骨折,双腿需要手术,但家里穷,付不起医药费,只好在网上求助。视频里没透露老人的具体住址和名字,只说是位孤独的老年人。彭艳花看了,心里一阵酸楚。她想起自己爷爷年纪大了,要是遇上这种事,该多无助啊。二话不说,她通过平台捐了1000元。事后,有人问她:“连对方是谁都不知道,不怕被骗吗?”她摇摇头说:“帮人凭良心,要是每个人都怕这怕那,那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咋办?”


今年五一前,彭艳花出差去安徽合肥。一天晚上十点多,她到银行自动取款机取钱,刚推开门,就看见一位老奶奶蜷缩在门口地上。夜里凉风嗖嗖,老人翻来覆去,嘴里哼哼着,样子很痛苦。彭艳花第一反应是害怕——这大半夜的,会不会是坏人设的圈套?她心里直打鼓,可转念一想:“万一老人真需要帮忙呢?我不能装作没看见。”她深吸一口气,蹲下身轻声问:“奶奶,您咋啦?需要帮忙不?”老人抬起头,眼里含着泪,断断续续说自己是孤寡老人,没儿没女,生病了没人管,饿得受不了才出来找地方歇脚。


彭艳花一听,眼泪差点掉下来。她赶紧扶起老人,拍掉她身上的灰,又仔细问了情况。原来老人已经好几天没正经吃饭了,身上还发着烧。彭艳花二话不说,扶着老人走到附近一家诊所,掏出500元现金递给医生,嘱咐说:“麻烦您给奶奶看看病,开点药,剩下的钱给她买点吃的。”医生被她的热心感动,连连答应。等安顿好老人,彭艳花回到住处时,已经快半夜十二点了。第二天,这事在合肥街头传开了,人们都说:“这老人命大,遇上贵人了!”可彭艳花没留名字,也没再提起,直到后来老家有人听说,问起来,她才简单说了几句。家乡事,她事事放心上虽然长期在广东打工,


彭艳花的心却从没离开过家乡。她嫁到了永新县埠前镇,离高溪乡一百多里地,但用她的话说,“隔山不隔音,养育之恩不能忘”。她主动加入高溪的乡友群,时刻关心老家的事。村里要建篮球场,她一听就捐了钱;疫情防控期间,她看到物资短缺,又悄悄转账支援;每年“金秋助学”公益活动,她一次不落,总想着帮孩子们圆上学梦。2024年6月7日,她在抖音上看到一个叫任汪宇(化名)的学生,因为家庭困难,复读大学需要帮助。彭艳花立刻捐了999元,寓意祝他“久久长久”,学业顺利。


她说:“我自己没读多少书,但知道读书的重要,能帮一个是一个。”最让她挂念的,还是娘家的根。今年,梅花村横石自然村的“彭氏五房祠”要重建,消息一传来,彭艳花就坐不住了。这座祠堂承载着家族的记忆,她小时候常在那儿玩耍。她和丈夫小王商量后,特意从广东请假回家,亲手捐了1.6万元。村里人都说:“艳花这闺女,嫁出去了还这么念旧。”她听了只是笑笑:“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,我能出点力是应该的。”近三年来,彭艳花零零散散的捐款加起来,不算百元以下的小额,总共已有3.57万元。这些钱对她来说不是小数目,但她从没计较过。有人问她图啥,她摆摆手说:“啥也不图,就图个心安。爷爷说过,人活一世,能帮就帮,这才是本分。”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永新生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osvso.com/post/359.html

为您推荐

联系电话
联系QQ
联系邮箱
返回顶部